学员风采

红安 永远当自红

文章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9日 点击数: 字体:

金秋九月的红安之行是为一次红色培训考察,更是为心慕已久的那份朝圣。

前几天还是秋阳似火,刚一踏上红安的土地,便进入了一个凉风习习的世界,让人顿感清爽。曾经在教科书上、在影视作品里所熟悉的红安和眼前的红安交融在一起,在虚幻的真实里,我有着急切拜谒这片土地的渴望。虽已是初秋,红安的这片土地还是深绿似海,绿色中偶尔夹杂着些许淡黄的色调,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田野中飘荡着稻米的清香,处处充满一派丰收的景象。

这是一片看似普通的土地,远山葳蕤,田园和镇村点缀,河流和道路交错纵横,并无异样;但这又是一片极不平凡的土地!红安(原名黄安),在这个仅有179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经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熊熊燃起,革命浪潮在这里风起云涌;这也是一片英雄的沃土。这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组织在这里从未间断,武装斗争持而不息。红四方面军在此诞生,红二十五军在此重建,红二十八军在此改编……。小小红安,何以如此神奇?是什么缘由让这里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什么能量让这里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等功勋卓著的国家领导人,陈锡联、秦基伟等二百多位共和国将军?是什么力量让这里的群众不要钱、不要命、不要家,一心干革命,前赴后继,视死如归?48万英雄儿女中14万人为革命英勇捐躯!数不清的家庭家破人亡,无数的英烈悄然逝去!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牺牲!

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上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鄂豫皖等地点燃,这片土地由此殷红永恒,黄安易名红安便是深情的注解。 “八七会议”毛泽东同志“枪杆子出政权”的政治主张唤醒了一个政党。自1927年11月13日黄安、麻城两县举行的农民参加的黄麻起义,黄安由此勇立潮头,革命斗争前赴后继。转眼一个世纪飞逝而过,我们在“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黄安精神感召下,怀着虔诚和震撼之心,在这片土地上探寻革命足迹,感受革命力量,寻找英雄密码。我们瞻仰了雄伟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参观了天台山刘家湾中共鄂豫皖省委会和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七里坪长胜街革命遗址群,参观了董必武故居纪念园、王近山故居、红军团长方和明事迹陈列展等。几天下来,我的心情一直异常的沉重,因为这片土地浸润着太多烈士的鲜血,有太多战斗场景让人热血沸腾,在这任何一抔黄土下面说不准就有烈士的骸骨;同时,内心又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感召着,一个个英雄的故事,舍生忘死的斗争精神,前仆后继的革命情怀让我们震撼、感动,并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我们感动于红安人民信念坚定,一心向党的忠诚品格。董必武是红安革命的精神旗帜,他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不管是在革命困难时期,还是革命胜利之后,他老人家一直严以律己、严管家人,保持着忠诚无私的革命品质。他把革命火种带回家乡,红安儿女在接受革命洗礼之后,对党深信不疑,并义无反顾的开展革命斗争,把一心向着共产党作为革命信条。 “高山崖洞是我房,青枝绿叶是我床,野菜葛根是我的粮,共产党是我的亲爹娘,哪怕白匪再围剿,红军越打越坚强。朵朵葵花向太阳,个个穷人心向党,任凭白匪再猖狂,头断血流不投降啊,一颗红心拿不去,前仆后继上战场”,革命诗歌《一颗红心拿不去》道出了红安人民的革命忠诚。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鄂豫皖苏区处于白色恐怖之中,面对围剿,处在红安的沈泽民、郑位三等革命同志在天台山、七里坪革命根据地,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我们在天台山革命展览馆,看到时任鄂豫皖省委会书记的沈泽民亲笔写给党中央的报告。面对反围剿斗争的失利,沈泽亲笔给党中央写了《鄂豫皖省委给中央的综合报告》,向党中央如实深刻的总结了革命失利的原因,“包围七里坪,是机械的执行中央军事指令,……,我们这些严重错误,使革命受到严重损失……”。作为亲历战争沈泽民、郑位三等人客观总结革命经验,勇于担当责任,抱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书写了8000余字的报告,这也为党中央后期调整斗争策略积累了经验。沈泽民因患病在身,中央要他回去疗养,他说“我是苏区书记,不能离开苏区,我的岗位是和军民一起坚持斗争,保卫苏区”。就在同年不久,沈泽民因肺病逝于天台山刘家河村,享年33岁。生命虽短,忠诚可鉴。

我们感动于红安人民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小小黄安 ,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黄安谣》生动再现当年战争烽火,展示了红安儿女战斗精神。在红安的革命遗址和陈列馆里,到处都是悲壮的革命故事。不管是冲锋在前的革命将领还是普普通通的革命群众,他们视死如归,敢于战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在天台山传唱着 “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完,留有大山在,到处有红军”、“手提盒子枪,背插鬼头刀,冲锋大声叫,杀敌豺狼嚎”等歌谣,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安,为革命家族出动、老少皆兵的事迹很多。时任红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师长、红二十五军军长地徐海东,这位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大将,身经百战,功勋卓著,是无人不知的“徐老虎”。毛泽东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受他的影响带动,徐氏家族67人参加革命,先后牺牲了66人,其中近亲27人,远亲39人。他成了这个革命家庭唯一幸存者。读罢这组数字,无不让肃然起敬。红安籍开国中将詹才芳家庭同样写满赤胆忠贞。为了革命,其大哥、弟弟先后牺牲,家中房屋被敌人烧过四次。其中,担任黄安高桥区委书记的大哥、中共早期党员詹才华牺牲时被挖掉了双眼、割去了鼻子、掏出了心肝,头颅挂在黄安县城的门楼之上。感人肺腑,让人泪目。革命烈士蔡济黄遗诗“明月照秋霜,今朝还故乡,留得头颅在,雄心誓不降”,这是红安儿女不屈战斗精神的概括。 “革命母亲”徐正修,战争年代她筹粮、送军报、支持红军;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受到毛主席接见。徐正修的丈夫叶启俊1926年入党,成为赤卫军的一员,后她送儿子也参加赤卫军,自己也被选为村妇女会干部和区苏维埃妇女会常务委员,并入了党,他们一家人被湾里人称为“一家红”。1932年农历冬月间,国民党反动派向苏区发动进攻,徐正修的丈夫叶启俊和儿子先后牺牲。然而,承受着丧夫失子之痛的徐正修并没有被敌人的凶残吓倒,她以坚强的意志,继续为党工作。艰苦的岁月里,她日夜守候在伤病员的身边,给他们喂水、洗伤口、敷药,还经常带着伤病员传唱的革命歌曲“党是母亲院是家,为母为家把敌杀,血可流完头可断,满山开遍革命花”,鼓励他们坚持斗争……。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毁家卫国,才铺就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

我们感动于红安人民前赴后继,不胜不休的奋斗情怀。 董必武老人家的家训“朴诚勇毅、不胜不休”是赋予了革命基因的家训,也寄予了他老人家对子女,对年轻一代的期望。红安儿女深受革命文化洗礼,也养成了英勇顽强,不胜不休的革命意志。这一家训也成为红安儿女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内核,并在时代的传承中愈加发扬光大。在这片土地上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和杰出人才。 我们走进了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张培刚的故居,了解了这位经济学泰斗人物的生平事迹,在他的骨子里依然拥有红安人的那种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精神,他出生在红安县八里湾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从事放牛、砍柴、插秧等农活,后来受革命浪潮影响,他刻苦读书最终成为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毅然回国任教,在培养我国经济人才及中国经济学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红安精神,代代相传。在七里坪返程途中,我们参观了一家农业企业——“明创农业”,这是回乡创业企业家明守安同志克服诸多困难精心打造了一个新型产业,种植新品花椒近万亩,在小花椒上做大文章,打造“椒界”品牌,带动乡亲增收致富。我们在红安瑞沛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把红苕产业做到极致的企业家姚峰,他也是全国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全省创业就业先进个人。在简短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把看似普通的红苕产业做的精益求精,从品种改良、苕薯轮作、种苗培育、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经验成果,创新向上的企业精神让人叹服。正是有这样一家务实的企业,带动周边十余个村集体增收10万元,使229户成功脱贫,带动周边10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在这几天的红安之行中,我们相识了多位宣讲这片红色土地故事的老师,他们热爱着这片土地,深情讲述着这里的故事,传播着革命精神,让我们感受着小小红安力量无穷,未来可期!

时代洪流在滚滚向前,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在渐行渐远。在物欲肆掠和思想多元的世界里,很多人淡忘了伤痛,忘记了苦难,在甜蜜中迷失了方向,忘记了根本。红安之行,让我们有了一丝历史的沉重和时代的清醒。红安之红,在于她用鲜血浸染的生命底色,在于那些忠贞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深深告诫自己,无论何时我们不能忘却苦难,不能忘却那场波澜壮阔革命斗争中牺牲人民!保持初心,砥砺奋进,才是对这片土地最好的告慰!

回来途中,看到路边在秋阳里灿烂绽放的小喇叭花,像无数个鲜红的五角星熠熠生辉,这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最美的花朵。中国红安,永远当自红!

作者:2024年省社院党外处干班学员、十堰市竹溪县政协副主席 贺进修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高主任:18186325345
  • 联络部:0713-5207326
  • 培训中心:0713-5207236
  • 邮    箱:hbdbs@qq.com
  • 微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