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学教研>学术研究

祖父陈逵九追思

文章来源:红安县档案馆作者:陈贤燧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3日 点击数: 字体:

导读:陈逵九(1857-1936),名鸿翼,湖北红安县人。清末秀才、拔贡、举人。历任军机处员外郎、军机章京、礼部主事,在北京捐修“黄安会馆”便于乡人赴读书、会试。八国联军攻击北京时,弃职还乡,1910年任黄州府中学监督,聘董必武为教员。1915年,董必武因参加反袁护国运动,被黄安县署逮捕,陈找黄安县知事王立廷保释出狱。1921年任武昌启黄中学校长。1931年在武昌任“黄安学社”社长,后受聘任湖北省通志馆馆员。著作有《宦途记事》《从教摘录》。此文为陈逵九嫡孙陈贤燧为纪念祖父而作。

我的祖父名陈鸿翼,字展成,号逵九。公元一八五七年二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滠源乡(今上新集镇)谭家田村。他少年时期就读于本村私塾,天资聪颖、记忆力强,《四书》、《五经》能背能解。他酷爱读书,家学渊源,青年时期参加科举考试,先后考取秀才、拔贡、举人。一八八五年由廪生应选黄州府学拔贡获第一名(每十三年一次),被录进清廷。历任礼部主事、军机处军机章京(满汉各八人)、军机处员外郎、记名御史等职,授三品顶戴,并荣获“京察一等”嘉奖,“京察一等”是清朝廷为内升、外派京官考核等第的一种制度,获此荣誉者可晋级奖励,同时成为内升、外派京官的优选对象。

202112241542354255.Jpeg

 陈逵九画像

据我父亲说,祖父任职礼部时,曾参加过为皇族起名,如“溥仪”乃出自于他。在京时,曾在打磨场新革路捐资修建了“黄安会馆”,该会馆可容纳几十人,以利家乡人赴京求学、参加朝考的集结之所(现经北京市修葺仍保留完好)。一九○○年八国联军入京,朝廷一片混乱,部分官员随光绪帝及慈禧太后等皇族远赴西安避难,其时,祖父被钦定为留京官员,协助李鸿章等处理善后,而家庭惨遭横祸,二人殁于非命,房屋、书籍、财产悉为灰烬。他任上勤政廉政、公而忘私,深得朝廷及同僚的器重,曾先后十一次奉朝廷封赏嘉奖。一九○六年,我的曾祖父(陈金坡,荣封三品)在京病逝,“由礼部颁发护照,准其入城(紫禁城)治丧,归殡之日,吊者倾朝”。并“饬之原籍地方官吏妥为照料,悉遵典例”。“自光绪己丑以来,凡躬遇覃恩三次,由五品晋封至三品皆异数也”。是年,祖父目睹朝廷政治腐败,借丁忧父丧,辞职还乡。      祖父回到家乡,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欣逢清末洋务运动,创办新学。他首先捐资在家乡谭家田修建了“陈氏族立天台小学第二部”,并聘任了优秀的教师,学校立足本村,同时招收邻近三公里内的各湾各姓少年就读,由于该校管理规范,制度严明,教学先进,所以该校学生的基础扎实,品学兼优。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为附近村庄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青少年,他们中有很多人后来走上了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战线的重要领导岗位或成为有突出成就的专业人才。接着,他在县城亲自创办了官办的黄安第一所高等小学堂并任堂长。董必武曾在该校读书。一九一○年,祖父被推荐任黄州府中学监督(校长),其时,董必武已从武昌文普通中学毕业,被我祖父聘为英文及国文教员。他们关系亲密,相交甚洽,忧国忧民,切磋时局,一九一一年,在祖父支持下,董必武毅然辞职离校,参加了辛亥革命运动,并赴日本留学。一九一五年,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欲恢复帝制,自称洪宪皇帝,承认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二十一条”,对外卖国、对内复辟。董必武和张国恩奉孙中山之命,由日本回国进行反袁护国斗争,并策动驻武昌南湖炮兵团团长李愈友(黄安人)倒戈反袁,被省府察觉,密令缉捕。董、张潜回黄安,在县高等小学堂临时代课,黄安县知事王立廷受省府密令将董必武拘捕于县监狱(张国恩乘隙走脱),旋即日解省。此时,情况危急,家人多方求助,组织营救。董必武家族在县城向来为人忠厚、知书识礼,深得县民同情,后经协商,一致推举由县知名士绅五十会会长集体请愿担保,请求知事网开一面。知事王立廷称案情重大,本人承担不了为由一口拒绝。后派人赶赴黄州府中学,我祖父询明情况,急专程赶到黄安会见知事,说董必武是他的学生,为人正派、品学兼优,决不会为非作歹,请暂不解省,如省方责问,由他担保。又连夜赶赴武昌面见湖北省巡按使段书云,据理力争。他和段书云曾在清廷军机处同事多年,相交甚密,段碍于老友情面,答应不予追究,同意由我祖父担保,即令王立廷将董必武交保释狱,但仍受当局严密监视,不准出县城一步,随传随到。一九一六年,在全国人民的一致讨伐声浪中,做了八十三天洪宪皇帝的袁世凯不得不卸装收场,并最终丧命,董必武便恢复了自由。一九六○年,董老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我的堂兄,曾任湖北省高级法院代院长,时任湖北省文史馆馆员的陈绍琳(荫武)时,“谈及那段惊险的往事,仍情见乎辞、感念之至。”

一九一五年,祖父被国民政府选任到河南叶县任知事,叶县古名昆阳,是汉光武帝刘秀和王莽作过战的地方,战略要塞之区。该县地域宽广、物产丰饶,系河南财税大县,知事历为五、六品官员充饪,县衙环境优美,且系五品县衙(至今仍属全国保留最好的明清县衙)。祖父在叶县任知事时,每次出巡乘轿过闹市,不准衙役呵道,总是下轿步行。冬天外出常下轿与衙役一同涉水过河。春节期间,乡民进城游玩,路过县衙门口,他站在衙门外拱手相迎,并备茶水招待。他很体察民情,常微服私访,为县民排忧解难。在处理诉讼案中,从不使用酷刑,不轻易结论,而是反复核查取证,经原、被告双方完全诚服、绝无异议方终审定案。1918年,两名美国工程师在该县勘测周襄铁路线(周口至襄阳)时,遭“绿林豪客”劫持,美国驻华公使向我外交部提出严正抗议,百姓惶惶不安,后由我祖父亲率团练,并协同驻军,露宿山林,深入巢穴,恩威并重,解救出两名洋工程师,避免了重大的国际事端,安抚了百姓。他深受叶县民众拥戴,在叶连任知事两届,长达六年。当时河南省省长田文烈看到他在民众中的威望很高,欲拉拢其扩充自己的势力,亲自送给他一块光荣匾,上书“乐只君子”四个大字,祖父看出了他的用心,不愿为虎作伥、卷入派系,于一九二○年辞去知事职务回鄂。      是年,时值我天台陈氏第六次续修族谱,祖父被公推为“监修”,他亲自撰书了《族谱叙》。秋季,祖父专程拜谒了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请求为我族题写“谱名”,黎大总统欣然命笔,亲书“陈氏族谱”四个大字,落款“黎元洪题”并印章。这在当时社会实属极其罕见之举,曾轰动一时,为我族之千古美谈。

202112241542354570.Jpeg

右2为陈逵九

一九二一年,经友人进荐重操旧业,被黄州府选聘,担任了黄州府所属之黄冈、黄安、黄梅、蕲春、圻水、广济、罗田、麻城八县在武昌合办的启黄中学(现黄冈中学前身)校长,该校位于臙脂山麓,环境宜人,教师多为社会贤达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学生主要来源于鄂东及武汉周边地区,学校切合了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秉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经时济世、顺应潮流的办学理念组织教学,培养了一批批国家、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且有很多热血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其时,董必武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他们仍保持密切联系,并积极支持董必武的办学和革命活动。      一九三一年,经社会举荐,黄安县政府选聘,祖父在武昌凤凰窝担任了黄安学社社长,结识了各县到武汉求学、谋事的文人志士。是年八月,共产党员陈九舟(黄安二程人)在武昌被国民党警察局逮捕入狱,祖父闻讯,单身直入国民党湖北省高等法院,面见院长何奇阳(他与何都是参加过省议员竞选的熟人),却遭到法警阻拦,他愤然举起手杖砸破了法院的窗户玻璃,后经何奇阳出来道歉,询明情况,由我祖父担保,下令释放了陈九舟。      一九三三年,祖父受国民政府湖北省省长夏斗寅的聘请,任省通志馆馆员,通志馆馆员的选聘条件极为严格,须由德才兼备,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知识分子充任,负责记载历史、编纂省志。馆长是罗田的王葆心先生(著名史誌专家),馆员还有黄梅的帅培寅先生等,他们三人经常到紫阳公园吟诗作赋,畅抒情怀。一次,武汉大学举办《牡丹》诗赛,有一上联古句“水之江汉星之斗”寻对下联,祖父引用古句对曰:“云想衣裳花想容”竟荣获二等奖,获得银盾一枚。      祖父文学与书法功底深厚,生前著作颇丰。可惜八国联军入京及大革命时期,家中所存典籍、作品损毁殆尽。现存于世的遗作主要有《家书》、《谱序》、《对联》、《中堂》等残缺不全的少量手稿,其代表作有民国时期所著小说《袁政府秘史》,全书二十八章,近代文言体,据有关学术界评论,该书为我国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二十五部笔记本小说之一,以故事的形式,揭露当时龌龊的官场生态,讽刺和鞭鞑了政府的黑暗与倒行逆施。“对于研究我国民国初期的法制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祖父擅长书法,青少年时期,苦练过各种碑文字帖,博采众长,自成一体,而尤以草书见长。当时民间流传有“黄安有个字案首,家家挂有陈逵九”之语,足见他的字写得好写得多。现遗世的著名手书作品有草书四扇屏,内容为《孙过庭草书书谱》(节选),2009年10月18日,该作品经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黄冈》栏目组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笔力雄强,气势连贯”,予以高度评价,现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祖父还与民国大书法家、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长于佑任先生过从甚密,曾获赠一幅内容为“赋诗论宿好,聚首契初心”的条幅,上款书“逵九我兄正之”、下款“于佑任”。该条幅现存于厦门市某民间收藏处。      祖父一生政治清明、精神豁达、追求光明、支持革命,清末民初,与董必武、张国恩、李汉俊、潘怡如等仁人志士一道组建了民主同盟湖北总支部;曾书赠家乡的早期革命者何治清先生中堂,内容“太白诗剗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子美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二公所以为诗人冠冕也”,其扫除障碍、追求光明的精神思想跃然纸上。一九三五年,祖父离任,从武昌明月桥回到故乡,息隐林泉。追溯人生,感慨良多,曾赋诗一首:“我是黄安一老儒,生平忧患四朝殊。家余破壁干戈后,无悔曾援董碧梧。”(董必武曾名董碧梧)。这首诗是祖父回到故乡,见到家庭破败境况的抒怀之作,此诗词意连贯、韵律合格、浑涵典雅。触境生情,联想到自己经过清朝、北洋时期、洪宪称帝以及恢复民国的四朝和国共的长期内战,虽然家庭残破了,这个残破直接由国共战争所致,但祖父仍然无悔于救援过董老,完全证明了他老人家倾向进步的思想老而不渝。

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一日,祖父病逝于谭稼轩书斋,享年八十岁。

    

202112241542354972.Jpeg

作者:陈贤燧 湖北省红安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高主任:18186325345
  • 联络部:0713-5207326
  • 培训中心:0713-5207236
  • 邮    箱:hbdbs@qq.com
  • 微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