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教学点

红安县七里坪镇革命遗址群

文章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08日 点击数: 字体:

七里坪长胜街北门楼


七里坪位于红安县北部,大别山南麓,鄂豫两省交界处。境内高山丘陵起伏连绵,既是鄂豫之咽喉,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大革命时期,这里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八七”会议后,党在这里领导了黄麻起义和工农武装割据,七里 坪成为 鄂豫皖苏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孕育了一批如徐向前、韩先楚、王树声、刘华清、秦基伟等与红安有着血缘关系的我军一代开国将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李先念、邓小平、刘伯承等都在这里战斗过。 

七里坪境内的革命旧址分布广泛,文物种类齐全,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不少地方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包含有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一九八八年,七里 坪革命 旧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含有37处重要的文物点,这些都是对广大青少年及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里每年要接待观众成千上万,成为当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胜地。 

红安县七里 坪革命 旧址群37处旧址、遗址、遗迹,分别为:

1

列宁市列宁小学旧址

2

七里坪工会旧址

3

列宁市苏维埃合作饭堂旧址

4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旧址

5

红军中西药局旧址

6

列宁市经济公社旧址

7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

8

七里坪革命法庭旧址

9

国共合作谈判处旧址

10

中共七里区委会旧址

11

列宁市彭湃街遗迹

12

列宁市 杨殷街 旧址

13

黄麻起义会议遗址

14

南一门遗址

15

门遗址

16

秦绍勤烈士就义处

17

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纪念碑

18

七里坪革命烈士纪念碑

19

屋红军兵工厂旧址

20

红二十八军军部旧址

21

红军缝衣厂旧址

22

红二十八军新兵营招兵处旧址

23

鄂豫皖特(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24

鄂豫皖特区政治保卫局旧址

25

红军招募处旧址

26

清水塘会议遗址

27

九月暴动指挥部遗迹

28

国民党黄安第三分党部旧址

29

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

30

彭杨军政学校旧址

31

中共鄂豫皖省委会旧址

32

中共黄(红)安中心县委旧址

33

黄安县七里区防务会旧址

34

红二十五军军部和 鄂东北道委会 旧址

35

中共鄂豫皖省委会和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

36

黄柴 畈 会议旧址

37

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军军部旧址

 

 

 

1、列宁市列宁小学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红坪大道188号(列宁小学院内),东经114°38′59.1″,北纬31°27′58.0″,海拔75米,坐西朝东,砖木结构,面阔5间,前后二进, 两幢间有 一大天井和两个小天井、室内抬梁式木梁屋架,鼓皮隔扇墙、硬山顶,屋面小布瓦铺盖,总面积256平方米。

旧址原为黄安县第二高等国民小学。1925年,在董必武的指导下,中共黄安特别支部成员王文煜等将国民小学改为平民学校,以办学为名,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2月,黄安县苏维埃政府将该校改名为“列宁小学”,戴雪舫任校长,配有3名正式教师。开设的课程有:政治、国语、算术、常识、唱歌、体育、军事、劳作等。学生主要为贫雇农、红军和地方干部的子弟。他们在这里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参加革命宣传和放哨等活动。鄂豫皖边特委对该校非常重视,经常 派负责 宣传工作的特委委员徐宝珊到校指导工作。1930年夏,鄂豫皖边区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移驻七里坪后,徐朋人、徐宝珊、郑位三、戴季英、吴焕先等领导人经常抽空到学校讲课。1932年7月,国民党进驻七里坪后该校停办。

 

2、七里坪工会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 镇长胜街 5号,东经114°39′03.9″,北纬31°28′00.8″,海拔77米。旧址原为潘氏祠堂, 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面阔2间,深2进,中间有一四 水归池的 天井,室内抬梁式木梁屋架, 间古皮隔扇 ,单檐硬山顶,布瓦铺盖,总面积182平方米。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中共黄安党团 特支开始 重视工人运动的开展,他们通过国民党黄安县党部在县城、八里湾、七里坪一带积极发展和壮大工会、农会组织。

是年冬,七里坪“柯义生”杂货店店员郑行瑞(后为鄂豫皖 边特区 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遵照中共黄安 党团特支的 指示,发动串联 七里坪各商店 店员于此地成立店员工会。次年8月,七里坪工会联合会和工人纠察队在此成立,郑行瑞任工会主席。工会成立后,立即将全镇各商号的老板召集到此地开会,向他们提出实行8小时工作制,超时应增加工钱;不许打骂店员、学徒,优待童工;辞掉身份为工会会员的店员要经过工会同意等规定。与此同时,还组织会员在七里 坪举行 了反帝示威大游行,宣传对外反对帝国主义,抵制洋货;对内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反对土豪劣绅、反对虐待工人的资本家和店老板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9月,工会负责人郑行瑞、秦绍勤组织工会会员在此架起炼铁炉灶,铸造土枪、大刀和长矛等武器,为当地的武装起义(史称“九月暴动”)做准备,并用工会工人肖同太制造的 第一支撇把枪 ,在七里坪河滩镇压了反动商会会长李业阶。

工会在以后的根据地建设中,还参与了基层政权的建设,为苏维埃政权的发展 作出 了贡献。

 

3、列宁市苏维埃合作饭堂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 镇长胜街 29号,东经114°39′02.4″,北纬31°27′59.3″,海拔77米,坐西朝东,砖木结构,面阔2间,深一进 , 有一后院,单檐硬山顶,布瓦铺盖,总面积101.5平方米。

列宁市苏维埃合作饭堂隶属于七里区苏维埃政府合作社。1930年初,根据中共鄂豫边特委和革命委员会讨论通过,决定将七里坪改名为列宁市。9月,列宁市苏维埃政府在此设立“合作社饭堂”,以供应日用品和土特产品为主,兼管招待过往的革命同志和行商的商人,方便苏区军民食宿。凡持有苏区政府或红军介绍信者都可在此免费进餐。从外地来的红军指战员和革命进步青年,都是通过这里奔赴鄂豫皖苏区各个地方。饭堂接待人数最多的一天达200余人。

 

4、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 镇长胜街 48号,东经114°39′01.5″,北纬31°27′57.5″,海拔77米,坐西朝东,砖木结构,面阔一间,深两进,屋后有一小院,单檐硬山顶,布瓦铺盖,总面积87.5平方米。

旧址原为“鼎泰祥”商号。1930年10月,鄂豫皖特区苏维 埃银行在此成立,行长郑行瑞,其职能主要是通过借贷、储蓄、兑换等业务工作,筹集资金,帮助根据地的人民发展工、农、商业。对于农民用于购置耕牛、农具、种子的贷款,一律免息,其余贷款酌量收息。储蓄订有章程,存款数额不限,到期由银行支付本息。

银行还发行过多种面值的纸币、布币、铜币、银元和“经济公社流通券”(购油、布等物的凭证)。从目前保存的货币来看,纸币的图案为苏联的克里姆林宫建筑。壹元面额的银币上缘铸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字样,下缘铸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造”字样。苏维埃银行的建立,打破了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极大地活跃了苏区金融市场,支援了苏区工农业生产,便利了人民群众的经济交往,为巩固苏区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至今在旧址大门上仍留有“银行”二字的字迹。

 

5、红军中西药局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红坪 村长胜街 49号,东经114°39′01.4″,北纬31°27′57.4″,海拔75米,坐东朝西,面阔一间,深二进, 两幢间有一天 井,屋后有一小院,单檐硬山顶,屋面小青瓦铺盖,总面积152平方米。

原为郑位三同志家开办的药房“大参祥”。后由郑父郑维翰捐献给当地苏维埃政府。郑父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老中医,也是黄安革命早期的共产党员,担任过黄安县紫云区第六乡苏维埃政府 主席,1929年参加红军,1933年1月牺牲。该药房捐给苏维埃政府后,成为红军的中西药局。药局成立后,药品以中草药为主,西药主要靠党的交通员和商人到武汉、合肥、信阳等地秘密采购。

 

6、列宁市经济公社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 镇长胜街 52-53号,东经114°39′01.4″,北纬31°27′57.4″,海拔75米,坐西朝东,砖木结构,面阔2间,深2进,单檐硬山顶,屋面小青瓦铺盖,面积90平方米。

列宁市经济公社成立于1930年春,是黄安县苏维埃政府投资经营的国营商业机构。主要经营 梓 油、煤油、食盐、布匹、文具、电筒电池、烟丝(也有少量纸烟)等,同时还负责收购各合作社交来的农副土特产品,将其输出苏区,又把输入的商品批发给合作社出售。此外,还办理货币兑换、借贷、发放救济物资,粮食平粜等业务。经济公社的成立,对于促进根据地与国民党统治区的物资交流,解决在国民党经济封锁下的根据地军民生活资源必需供应问题,对根据地各方面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它还是鄂豫皖 边特区 最先成立的县级苏维埃经济公社。

 

7、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 镇长胜街 中段,东经114°39′01.1″,北纬31°27′55.8″,海拔74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面阔5间,深2进,两进间天井、厢房相连,室内抬梁式木 梁屋架, 间古皮隔扇 ,封火山墙,硬山顶,布瓦铺盖,前檐墙为木门铺板,檐下饰燕子楼,总面积288平方米。

此处原为黄安县苏维埃政府办公用房。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七里坪成立,总指挥部设立于此。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鄂豫皖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多次在此召开军事会议。徐向前、陈昌浩居于旧址的后厅。黄安战役打响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由此迁至县城南部云 台山村团头 岗。

 

8、七里坪革命法庭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红坪 村和平 街64、65号,东经114°39′00.7″,北纬31°27′48.6″,海拔76米, 座北 朝南,砖木结构,面阔5间,深两进,室内抬梁式木梁屋架,鼓皮隔扇墙、硬山顶,屋面小布瓦铺盖,脊上饰吻兽,总面积370平方米。

旧址原称“南庙”,始建于明末。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迅猛发展,黄安的广大农村掀起了革命高潮。极端仇视而又害怕工农的土豪劣绅, 纷纷勾接军阀 势力,买通流氓地痞、狗腿亲信对农协积极分子和主要成员进行暗杀和残害,向农民运动进行猖狂的反扑。1927年3月18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正式公布了由董必武主持制定的《湖北省惩治土豪劣绅条例》和《湖北省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暂行条例》。4月下旬,国民党黄安县党部根据省党部的训令,成立了由国共两 党人员 共同组成的黄安县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和黄安 县临时 革命法庭。七里 坪革命 法庭亦同时成立,庭长张南 一 。宁汉合流后,张南 一 在 七里坪被敌人 抓捕并凌迟处死,七里 坪革命 法庭被迫停止活动。

1931年12月,红四方面军取得了黄安战役胜利后,黄安改名为红安,同时成立了红安县革命法庭,法庭设在七里 坪原革命 法庭内,法庭主席由时任红安中心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闵丹桂兼任,据查闵丹桂是我党历史上最早的女法庭庭长。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征后,革命法庭撤出七里坪。2002年,经中国法学会组织专家及学者现场考察后,认定七里 坪革命 法庭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基层革命法庭。

 

9、国共合作谈判处旧址 

旧址又名红二十八军七里 坪谈判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红四路中段的镇政府旁,东经114°38′56.9″,北纬31°27′52.6″,海拔64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面阔3间,深1进,单檐硬山顶,布瓦铺盖,面积75平方米,现为七里坪镇计生办办公用房。

1937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在安徽省岳西县青天 畈 与国民党“鄂豫皖剿共督办公署”签订“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合作抗日”的协议。协议规定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为红二十八军集结改编地。9月,红二十八军及各级便衣 队武装 奉命开进七里坪地区,但有的部队却在途中遭到国民党军的阻挠。10月,中共代表郑位三、 高敬亭、何耀榜等在此处与国民党方面的代表刘纲夫、程汝怀、蔡成再次举行谈判。中共代表义正 严辞 地列举了国民党当局破坏“岳西协议”的事实,最终达成了如下协议:(一)国共合作抗日;(二)双方释放被俘人员;(三)七里坪为红二十八军集结改编地点,国民党军队全部撤出这个地区;(四)红军和便衣 队停止打 土豪,其给养暂由国民党方面负责;(五)救济失业人员和安置跑 反回 来的群众。

七里 坪谈判 是青天 畈 谈判的继续,这次谈判进一步解决了国共合作抗日的问题。1937年11月上旬,红二十八军及各路武装在七里坪集结完毕,军部驻七里坪蔡家湾。1938年2月16日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同年3月8日,新四军第四支队从七里坪出发东进,开赴抗日前线。

 

10、中共七里区委会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北端花园 畈 村 桥头岗 中部,东经114°38′57.1″,北纬31°28′12.9″,海拔63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面阔3间,深1进,单檐硬山顶,布瓦铺盖,面积132平方米。

七里 坪地区 早在1925年就有党的活动,这年冬,七里 区旅汉的省立第一 师范学生戴季伦、戴克敏,在董必武的直接指导下,利用寒假回到七里、紫云两区从事党的宣传和发动工作,发展了曹学楷、郑位三、吴焕先、程翰香、程昭续等8名党员,并组建 了中共紫云、七里地区党小组。1927年初,又以区为单位成立党支部,新成立的支部又发展了秦绍勤、张南一等数十名党员, 邹 香山成为支部负责人。

1927年11月,中共七里区委会成立,曹学楷任书记。同年12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七里坪,七里区委被迫转移山里活动。1928年9月,黄安县的革命形势好转,中共七里区委员会搬至此地,七里区的党支部也由以前的8个发展到了20多个。1930年初,中共七里区委员会(此时 改称四 区)迁驻七里坪河街列宁小学隔壁南幢。

 

11、列宁市彭湃街遗迹

该遗迹位于红安县北23公里处的七里坪镇镇区北端,东经114°39′00.2″,北纬31°27′59.9″,海拔75米。“列宁市彭湃街”书写原位于七里坪镇河西街居民方迎香住宅的山墙头上,后因城镇建设,河西街北端居民住宅拆除建为一小广场,仅保留了该遗迹所在的墙体。“列宁市彭湃街” 6字遗迹为正楷,规格15X15厘米。

1930年2月, 鄂豫边特委 和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根据特委委员徐宝珊提议,决定将七里坪镇命名为“列宁市”。同时,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彭湃,将七里坪河街改称为“彭湃街”。彭湃,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人。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 早期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海陆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被毛泽东称之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他于1927年10月,领导了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创立海陆丰苏维埃。1928年6月,在党的 六大会 上被选为中央委员,随后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29年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兼中共江苏省军委书记。同年8月24日,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8月30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

 

12、列宁市杨殷街旧址

位于红安县七里坪 镇长胜街 149号,东经114°39′00.1″,北纬31°27′49.8″,海拔73米,“列宁市杨殷街”6字为楷书,书写于该户临街的墙体上,为郑位三当年亲笔题写。“列宁市”3字规格为15×15厘米,“杨殷街”3字规格为25×25厘米。

1930年2月,鄂豫边特委和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根据特委委员徐宝珊提议,决定将七里坪镇命名为“列宁市”,同时,为纪念革命烈士杨殷,将 七里坪正街 (今七里坪 镇长胜街 )改称“杨殷街”。杨殷,广州苏维埃政府代主席、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原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事部长,1929年8月30日,杨殷等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 作出 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13、黄麻起义会议遗址

遗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和平街37号,东经114°39′01.8″,北纬31°27′48.1″,海拔76米,原为“文昌宫”,建于清朝,坐东朝西,琉璃瓦面, 由灵宫殿 、文昌殿、佛殿、钟鼓楼和两个天井组成。“文昌宫”后毁于战火。1980年,红安县政府在原址设立有纪念标志一座。

1921年,黄安县第二国民高等小学在此创立。1927年9月中旬,中共黄安县委在此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的指示。决定率先在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七里地区举行秋收暴动,史称“九月暴动”。11月3日,中共黄麻特委在文昌宫召开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会议传达了湖北省委关于组织黄麻暴动的指示,并成立黄麻起义行动指挥部。13日下午,起义军2万余人集结于七里坪。晚10时,起义军由七里坪出发,直达城北的三里岗。与此同时,黄安其他地区农民群众纷纷涌向黄安城。麻城、黄陂等地农民武装奔赴黄安支援攻城战斗。14日凌晨,起义军主力3万余人进抵黄安城西,活捉了国民党县长及反动军政人员,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这里又是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和临时军事委员会所在地。1930年11月28日,曾中生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在文昌宫召开原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和中共黄安、麻城等县负责人紧急会议,撤销平 汉特区行动 委员会,建立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和临时军事委员会,并制定了粉碎敌人对鄂豫皖特区进行第一次“围剿”的 斗争方针和行动计划。

 

14、南一门遗址

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河西街西端,东经114°38′56.9″,北纬31°27′52.6″,海拔64米。1930年2月,鄂豫边特委和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根据特委委员徐宝珊提议,决定将七里坪镇命名为“列宁市”。同时,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张南一 ,特将七里坪的小南门命名为“南一门”。1991年,当地政府在原址处建有标志纪念碑,碑身正面为“南一门遗址”。

张南一 (1878—1927),原名张香奎,是七里坪柳林河人,我党早期活动骨干分子,因他经常穿一件蓝色长衫,乔装鼓书艺人,自编自演,宣传革命思想,启发农民参加革命,百姓叫他“蓝衣先生”,其谐音为“南一”。他曾担任七里 坪革命 法庭庭长、七里区防务会宣传股股长,参加过黄麻起义。当革命处于低潮时,敌人到处悬赏捉拿他。一天,敌人进村搜捕未果,怒将村里群众集中起来审问,准备开枪射击,张南 一 挺身而出,救出了群众。凶残的敌人严刑拷打张南一 ,威逼他脱党并交出我地下党的名单,张南 一 坚决不从,敌人把他带到西门河滩,挖了一个大坑,用铁丝把张南 一 的肩胛骨和脚后跟穿连起来,推到沙坑边问他“看你还革命不”,张南 一 愤怒回答:“老子生是革命人,死是革命鬼,再过二十年,老子还是要革命!”气急败坏的敌人残酷地挖掉他的双眼,割掉了他的耳朵、鼻子、舌头,然后将他推入沙坑活埋 至死。

 

15、光 门遗址

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河西街1号,东经114°39′00.2″,北纬31°27′59.9″,海拔75米,1930年2月,七里坪改名为列宁市后,为了纪念吴光浩烈士,党和苏维埃政府决定将 七里坪小北门 命名为光 浩 门。门楼坐南朝北。石门上镌刻着“光浩门”三个大字。1991年,因道路改造和城镇建设,光 浩 门从桥头往南搬移10米。

吴光浩,湖北省黄陂县蔡吴家人,生于1905年,黄埔军校毕业生,鄂豫皖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与领导鄂南起义,10月,受中共湖北省委指派,参与领导黄麻起义。起义成功后,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军司令。不久,鄂东军在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他任军长和党委委员。1928年5月,在黄安紫云清水塘主持会议,决定开辟柴山保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7月,工农革命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1929年4月任中共鄂东特委军事委员,同年5月率队赴河南商城指导工作,途经罗田滕家堡时遭民团袭击,不幸牺牲,年仅24岁。

 

16、秦绍勤烈士就义处

位于红安县七里坪 镇长胜 街北门门楼旁,东经114°39′ 03.8″,北纬31°28′01.2″,海拔77米。1974年,红安县委、县人民政府为纪念秦绍勤烈士,在烈士牺牲地修建纪念碑,让子孙后辈们永远纪念他。

秦绍勤是黄安县革命早期的著名烈士,1906年出生于七里坪镇福德村,15岁到 长胜街“益韩康” 药店当学徒。1925年参加革命,先后担任 过长胜街店员 工会委员、七里区农民协会委员长等职务,曾率领当地工人纠察队参加过黄麻起义。1927年底,黄安县城被敌人攻陷,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被迫转移到木兰山开展游击活动。秦绍勤和部分骨干一直留在当地坚持地下斗争。其时,疯狂的敌人到处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他在执行任务途中不幸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他咬紧牙关始终未出卖组织和同志。无计可施的敌人恼羞成怒,将其押解到长胜街北门牌楼前,拔光了他的衣服,用铁钉将他的四肢钉在木板上,用机枪扫射,然后剖腹挖心,牺牲时年仅21岁。 当地人民深深敬仰烈士对党的忠诚和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作诗 赞曰:“英雄秦绍勤,开膛剖肚在北门,宁愿自己死,不连累别人”。

 

17、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纪念碑

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红坪村河西街,东经114°38′52.5″,北纬31°27′53.9″,海拔65米,1979年10月,红安县委、县政府为纪念红四方面军诞生这一历史事件,于在此修建纪念碑。碑高16米,为立柱方形。碑的正面和背面镶嵌了汉白玉,正面 镌刻着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背面镌刻着红安县委、县政府撰写的碑文。

1931年11月7日,在庆祝“十月革命节”的欢乐声中,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此地宣告成立,下辖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和直属教导团共3万余人。这天军旗招展,人民欢呼雀跃。红军将士持枪列队,整齐划一。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在阅兵总指挥王树声的陪同下,骑马检阅部队。红四方面军成立后的第三天,发起“黄安战役”,并取得了红四方面军的首战胜利,歼敌15000余人,缴枪7000余支,活捉敌师长赵冠英。

 

18、七里坪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光荣院内,东经114°39′09.7″,北纬31°27′45.4″,海拔77米,坐东朝西,麻石装修,青砖砂浆砌成,碑高10米,宽2米,长方形立柱,碑的正面和背面均镶汉白玉碑面,董必武亲自题写了碑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背面镌刻着董必武为纪念黄麻起义35周年的题诗:“廿二年间起伏多,黄麻起义涌红波。大山三座终移去,党引工农奏凯歌。燎原烈火起星星,烧却江淮腐恶根,英勇斗争成绩夥,山区到处见新村。”

七里坪是一个革命老区,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七里人民紧跟党走,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4万优秀儿女的生命,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达7500余人。建国初期, 这里的很多地方还是无人区,有些村落至今尚未恢复。1973年7月,政府为纪念七里人民为革命 作出 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于此地建造纪念碑。

 

19、毛 屋红军兵工厂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罗村席家岗,东经114°35′59.9″,北纬31°28′47.0″,海拔105米,原为席氏宗祠,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面阔5间,深2进,两幢之间厢房、天井相连,室内抬梁式木屋架,风火山墙,悬山顶,屋面小青瓦铺盖,屋檐下有彩绘,面积353.5平方米。

1930年春,中央指示湖北省委、河南省委和六安中心县委,将鄂豫皖三省二十一个县(区)划为特别区,建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别区委员会。3月下旬,特委根据中央指示,将红十一军改编为红一军,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红一军军部下设政治部、参谋部、军需处、军械局和军医院。随着红军在战场上的不断胜利,也缴获了敌人不少的兵工设备,军械局于此开办了红军兵工厂,有工人53人,先是负责修理枪械,后发展到造枪,制手榴弹。1932年底,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兵工厂搬迁。

 

20、红二十八军军部旧址

旧址位于七里坪镇西3.5公里处的盐店河村蔡家湾,东经114°36′53.3″,北纬31°29′02.1″,海拔94米,原为蔡氏 宗祠,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面阔5间,深 进,室内抬梁式木屋架,单檐硬山顶,屋面小青瓦瓦铺盖,面积121.5平方米。

1937年7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在安徽省岳西县青天 畈 达成停战协议。协议规定,鄂豫皖边区红军和便衣队的集合地点为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8月上旬,高敬亭率红二十八军及各地便衣队陆续来到七里坪。军部和手枪 团即驻于 此地,高敬亭住在祠堂内,并在此与史玉清结婚。1938年3月8日,红二十八军整编成新四军第四支队,部队在七里坪河滩上召开东进誓师大会,离开七里坪。

 

21、红军缝衣厂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盐店河村耿家洼,东经114°37′27.2″,北纬31°28′30.3″,海拔99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面阔3间,深两进, 后幢室内 有一匹抬梁式木架,单檐硬山顶,屋面小青瓦铺盖,总面积201.5平方米。现存后幢。

1930年春,红军在此建立了缝衣厂,负责人吴先保。有男女职工40余人,开始主要靠工人用手工为红军制作军服、被子等军需用品。以后又逐渐添置了少许缝纫机进行生产。

 

22、红二十八军新兵营招兵处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盐店 河村秦罗 庄,东经114°36′38.6″,北纬31°28′33.0″,海拔116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面阔5间,深二进,室内抬梁式木屋架,单檐硬山顶,屋面 小青瓦铺盖,面积380平方米。

1937年7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在安徽省岳西县青天 畈 达成停战协议。协议规定,鄂豫皖边区红军和便衣队的集合地点为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8月上旬,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及各地便衣队陆续来到七里坪。为了充实部队,1937年10月至1938年1月,红二十八军在此地设立招兵处(当地人称之为新兵营),负责招收新兵和短期的军事培训。新兵主要来自黄安、麻城、经扶、礼山、黄陂等县青壮年及伤愈归队的武装人员,数月内共招收1000余人。

 

23、鄂豫皖特(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旧址位于七里坪镇东2.5公里处的八一村王 锡九湾 中部,东经114°40′29.8″,北纬31°27′47.5″,海拔98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深两进,两进间有一小天井,室内抬梁式木梁屋架,单檐硬山顶,布瓦铺盖,大门开在前幢的南山墙上,总面积276平方米。

1930年2月25日和3月22日,中共中央两次给鄂豫皖边区指示信,决定将鄂豫皖边界二十余县划为鄂豫皖特区,3月20日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在七里紫云箭厂河成立,郭述申任书记。同时,成立红一军前敌委员会,将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组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许继慎为军长。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边区在河南光山县王家湾召开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正式成立鄂豫皖 边特区 苏维埃政府,甘 元景任主席 。7月,鄂豫皖 边特区 苏维埃政府由光山王家湾迁此,甘元景、郑位三、郑行瑞等亦在此居住。

 

24、鄂豫皖特区政治保卫局旧址

旧址位于七里坪镇东2.5公里处的八一村王 锡九湾 中部,东经114°40′30.0″,北纬31°27′47.1″,海拔108米,坐北朝南,面阔 间,深 进,单檐硬山顶,布瓦铺盖,总面积 179 平方米。

1931年5月,中共中央派张国焘来到鄂豫皖,成立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新的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7月,鄂豫皖苏维埃成立的同时也成立了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随后,苏维埃政治保卫局第三分局于此成立。张国焘来到鄂豫皖后,贯彻和执行了第三次“左”倾错误,在根据地内积极推行一系列“左”倾错误的做法。是年秋,鄂豫皖根据地开展了以反“改组派”为主要内容的“肃反”运动。大批的红军战士和革命干部在这里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予以拘捕、关押,绝大部分都以“改组派”、“第三党”的罪名杀害于此处西面 的黑洼山沟 中。徐向前的夫人程训宣、王树声的妹妹王贵玉均被害于此。张国焘打着保卫革命利益的旗帜,混淆敌我矛盾和是非界限,利用广大群众对阶级敌人的仇恨心理,在根据地内造成了一次规模巨大的肃反,给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25、红军招募处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檀树岗 红源街 168号,处于檀树岗旧街中心,东经114°46′01.1″,北纬31°29′19.2″,海拔84米,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土坯砖墙,硬山顶,小青瓦铺盖,面积180平方米。

1930年5月30日,正值“五卅”纪念日,中共鄂豫皖特委于此设立了红军招募处,曹学楷、郑位三等在此亲自参加募兵,第一天就招收红军800余名。鄂豫皖的第二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为保卫红军政权和土地革命胜利成果,红安人民积极响应黄安县委关于“参加红军、拥护红军”的号召,在全县掀起了拥军参军的热潮。每天自动前来招募处报名参军的青壮年络绎不绝,不少家庭除老幼外,全家参加红军。一时间,黄安县内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参军上前线的感人场景。檀树岗莲花背村的新婚妇女张国英动员新郎报名入伍,并向新郎表示,家中养老抚幼及一切事务由她一人承担,鼓励丈夫在红军中奋勇杀敌。张国英的模范事迹感人至深,红军招募处为此还将“世人要学张国英,她劝丈夫当红军”的大红横幅标语挂在墙上,号召群众向她学习。这一期间,招募处共招收红军2500多人。

 

26、清水塘会议遗址

遗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程维德村清水塘,处于檀树岗水库西南角一个小山丘上,东经114°45′10.0″,北纬31°29′ 54.6″,海拔129米,已毁于战火。现遗址处建有纪念标志碑,纪念碑呈东西向,基座水泥、红砖砌筑,麻石磨面,中间镶嵌汉白玉,石碑上刻有“清水塘会议旧址”为正楷阴刻。整个碑体高2米,宽1.44米,厚0.65米。

黄麻起义后,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余部被迫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地区坚持斗争。旋即,根据湖北省委指示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次年4月,黄安的局势有所缓和,第七军乘机返回黄(安)麻(城)老区活动。5月间,中共黄安县委和第七军领导人吴光浩、曹学楷、戴克敏、戴季英、徐朋人等在此举行会议,决定在湖北与河南交界的柴山保地区开辟工作,并以黄安、麻城、光山边界之光裕山、摩云山、羚羊山、木城寨、天台山作为活动中心,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开展群众工作,以创造一个比较稳固的立足点。这个决定,是黄安县委和第七军党委贯彻湖北省委关于“造成武装割据局面”指示精神的初步体现,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黄安、在鄂豫边的最初反映,是黄麻起义诞生的工农革命军在发展中的又一重大进步。

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南省新县曾就这一会议的召开地与湖北省红安县有过争议。后经当事人的回忆与史学专家的论证得出的结论是,此处为真正召开清水塘会议的地方。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的记载是:“工农革命军……五月间……便在黄安檀树岗以西之清水塘举行会 议,决定开辟柴山保……”

 

27、九月暴动指挥部遗迹

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 咀 村后的十丈山庙,东经114°48′37.7″,北纬31°27′06.8″,海拔160米, 庙宇原面阔 5间,深两进,后毁于战火,现仅存建筑遗迹。

1927年9月26日,共产党员程昭续等,遵照黄安县委的指示,率领紫云区檀树乡程璞 畈 一带村庄300多农民于此地首举义旗,处决了大地主程瑞林。紧接着,檀树乡农民义勇队500余人,在长冲集会,举行 全乡总 暴动。戴季英、徐朋人、程昭续、江兴楚、江子英等参加了暴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他们将豪绅恶霸、反动会长10余人关进了指挥部所在地的十丈山庙,并从河口等地请来工匠,在庙内架起红炉, 打刀造枪 ,准备举行更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程璞 畈 义旗一举,县 北农民 纷纷响应,相继在当地举行农民暴动,处决了一批土豪劣绅,打开了县北地区的暴动局面。不久,当地的土豪劣绅买通国民党三十 军魏益 三部,魏即派出1个师的兵力开进黄安,九月暴动遂陷入停滞状态。

九月暴动是是黄安县委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的首次行动和尝试,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第一次向黄安县广大农民提出了党的土地革命的口号,打击了豪绅地主的复辟活动,鼓舞了群众的斗争热情,为随后的黄麻起义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揭开了序 幕。

 

28、国民党黄安第三分党部旧址

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东北14公里檀树岗来家河村,东经114°46′26.7″,北纬31°29′35.5″,海拔94米,原为来氏祠堂,坐东北向西南,为四合院式,中间有天井,两边厢房,单檐硬山顶,小青瓦铺盖,占地总面积200平方米。现存后幢。

国民党“一大”后,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25年10月,董必武的胞弟董贤珏,以国民党省党部特派员的身份回黄安帮助创建国民党黄安县各级组织,因此,共产党员在黄安县国民党的组织中亦争取到了主导地位,并牢牢地掌握着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从而为广泛深入地开展革命活动创造了条件。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中共黄安党团 特支立即 敦促国民党黄安县党部执委和监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公开党的活动,并将全县国民党党部分为10个分部, 统属县 党部领导。此处为国民党黄安县党部第三分部所在地,党部负责人为共产党员江子英。

 

29、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东北9公里处的戴世英村,东经114°44′46.1″,北纬31°27′42.0″,海拔77米。旧址建于清乾隆元年,原为戴氏家族祠堂。坐北朝南,面阔3间,前后两幢, 两殿之间 有厢房、天井相连,前殿门楼上有武楼,室内抬梁式木屋架,屋面小青瓦铺盖,面积261.8平方米。

1930年冬, 蒋冯 阎战争结束后,国民党阵营内出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蒋介石乘机收编了大量的杂牌部队,积极组织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围剿”。11月,由中央派到鄂豫皖担任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的曾中生,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建立了鄂豫皖临时特委和临时军委,统一领导和指挥反“围剿”斗争。次年2月,鄂豫皖临时特委召开扩大会议,正式组成中共鄂豫皖特委和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曾中生任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蔡申熙、郑行瑞任军委副主席。特区军事委员会机关驻于此地。不久,军委机关又迁至黄安县檀树岗(今属红安县七里坪镇)。

 

30、彭杨军政学校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东北7公里处的杨李家村祠堂湾,东经114°44′05.4″,北纬31°26′27.2″,海拔101米。旧址坐西朝东,原有建筑面阔5间,前后三幢,占地面积418.4平方米,前两幢毁于战火,形成 一 大院, 现存后幢为 砖木结构,室内抬梁式木梁屋架,单檐硬山顶,屋面小青瓦瓦铺盖。

1931年5月,中共中央派张国焘来到鄂豫皖,成立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新的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嗣后,对鄂豫皖苏区的红四军领导和机构也作了调整。原特区军委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改建为彭杨军政学校(以革命烈士彭湃、杨殷二人的姓命名),蔡申熙任校长, 傅钟任政治部 主任,李特任教育主任。 学校驻 于此处。彭杨军政学校后迁往河南新县。

学校成立前,此处为红四军经理处,经理处主任吴先保(后为郑行瑞)。该处为保障红军部队的军饷、军需用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1、中共鄂豫皖省委会旧址

旧址位于七里坪镇东北14.5公里处的熊家 咀 村姜家岗湾,东经114°47′34.8″,北纬31°28′38.5″,海拔109米。旧址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面阔5间,深2进,单檐硬山顶,布瓦铺盖,占地面积199.8平方米。 现存前幢2间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之后,中共鄂豫皖省委鉴于根据地的斗争形势严峻,红四方面军又西去未归,在檀树岗召开会议,决定以留在根据地的5个红军团为基础,重建红二十五军,作为坚持根据地斗争的骨干力量来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斗争。檀树岗会议后,鄂豫皖省委迁至此处驻扎,领导鄂豫皖军民继续坚持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32、中共黄(红)安中心县委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东9.5公里处的杨李家 村程芳湾 ,东经114°44′57.6″,北纬31°28′22.6″,海拔72米,坐北朝南,原为面阔5间,前后两进四合院式平房,占地面积380平方米。旧址大部毁于战火,仅存高5米,长12米的铁尺方青砖前檐墙。

1931年12月23日,刚刚成立的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军民的 积极配合下攻克黄安城,夺取了黄安战役的胜利。鄂豫皖中央分局为了纪念黄安战役的伟大胜利和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宣布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同时决定成立红安中心县。中心县下辖红安、 陂 安南、 陂 孝北、河口县和红安市。徐宝珊任中心县县委书记,闵丹桂任中心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崔先善任少共中心县委书记。这一决定对于进一步扩大红安中心苏区的范围,推动当地革命斗争的不断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红军彻底打破第三次“围剿”创造了有利条件。1932年,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开始后,中共红安中心县委曾驻于此一段时间。

 

33、黄安县七里区防务会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曹门口村东岳府,东经114°42′32.9″,北纬31°29′26.0″,海拔161米。坐东北向西南,砖木结构,前后两重,有厅房15间,厢房21间,单檐硬山顶,布瓦铺盖,占地面积1457平方米。该处长期无人居住,大部建筑毁于战火,现存门楼和后 重部分 建筑。

七里区防务会始建于1927年3月,宁汉合流后被迫解散。9月上旬,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传达到黄安,中共黄安县委就积极部署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为此,组织成立了黄安县防务委员会,各区乡亦相继成立了防务会。10月,七里区防务会在东岳府重建,下设总务、宣传、组织、经济、军需、文化6股,其主要任 务是: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打击反动势力;保护群众利益;筹粮筹款;准备武装起义钱粮;没收豪绅地主财产;开仓济贫等。曹学楷、戴克敏、戴季英、郑位三、郑行瑞、张南一等领导在此办公。

 

34、红二十五军军部和鄂东北道委会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许葛楼村闵家湾,东经114°35′34.2″,北纬31°33′58.2″,海拔126米,原为闵氏宗祠, 座北 朝南,砖木结构,面阔5间,前后3幢,每幢间有厢房天井相连,室内抬梁式木屋架,封火山墙,单檐硬山顶,屋面小青瓦瓦铺盖,总面积460平方米 。现存前后两幢, 中幢毁于 战火。

1930年2月27日,黄安县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1933年春,中国共产党 鄂东北道委会 由天台山迁来此处,红二十五军军部亦 随道委机关 驻此。 道委负责人 郑位三、徐宝珊和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等领导根据地人民以此为中心开展游击战。在旧址的前檐墙及东山墙上至今 存留着 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写的标语,内容为“扩大游击战争”、“鄂豫皖苏区万岁!”、“彻底消灭四次围剿”等,为行书体,用石灰书写,标语字体的规格为“50×60公分”;落款“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宣”的字体规格为 “20×15公分”。此三条标语部分字迹已风化褪色,较难辨认。

 

35、中共鄂豫皖省委会和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天台山风景区对天河村刘家湾,东经114° 35′42.0″,北纬31°33′58.2″,海拔469米, 座东 朝西,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深一进 , 单檐硬山顶,屋面小青瓦铺盖,屋前与前排民居后 檐形成 一小院落,建筑面积95.4平方米。

1933年10月17日,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军部由 紫云寨移驻 于此,省委书记沈泽民曾住于此湾。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会的领导下连续在郭家河、潘家河、 九龙缠顶和 杨泗寨地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敌人大规模划区“清剿”,牵制了敌人大量兵力,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势初步好转,反“清剿”斗争出现了新局面。红二十五军经过连续的战斗,提高了战术、技术水平,部队得到了加强和扩大,发展到一万余人。同年11月20日,沈泽民病逝后葬于此湾后山山腰。1963年4月,红安县政府将烈士遗骨由此迁往红安县烈士陵园(今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 锞 子山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省新县曾就该处烈士墓提出置疑,提出沈泽民烈士应埋葬于河南省新县的卡房,但后经党史军史专家及红四方面军战史办的考证,刘家湾为沈泽民烈士的原葬地。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编审委员会编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资料选编》,1991年10月版,第627页有一篇《关于沈泽民病逝情况及有关问题的调查》,其中做出的明确结论是:“我们认为沈泽民病故于老君山的许家 湾,葬于刘家湾。红安县移取的沈泽民遗骨是可靠的。据有关资料记载,沈泽民是1933年11月20日病故的,这与上述有关调查情况相吻合。这一情况基本清楚了。”

 

36、黄柴会议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上新集镇黄柴 畈 村村落中部巷道内,东经114°26′10.7″,北纬31°22′29.7″,海拔57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深一进 , 为一厅2厢,前有一天井,天井南侧山墙上开门与巷道联通,悬山顶,布瓦铺盖,内山墙为龙门架式木板墙,面积134平方米。

1932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由于张国焘执行“左倾”错误而一再受挫。10月上旬,转战鄂豫皖三省的红四方面军主力被国民党军包围在红安县 二程区高 山乡仅有几十里的“弹丸”之地中,情况岌岌可危。

10月10日晚,中共鄂豫皖分局在此召开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国焘、沈泽民、徐向前、徐宝珊、王平章、吴焕先、成仿吾等20多人,会议鉴于国民党军已云集根据地内,根据地中心区已被敌人占领,红军在内线作战已十分困难的局面,遂决定方面军主力转移至外线作战,意图是调动和歼灭敌人,伺机打回根据地。会后,中央分局和方面军总部率领红四方面军第十、十一、十二师、七十三师和少共国际团两万余人,一万五千余支枪, 越京汉 路向西转移。由于敌方重兵围追,红四方面军无法实现打 回根据地的计划,被迫西行转战,进入川陕边界,经过艰苦的斗争,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37、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军军部旧址

旧址位于红安县上新集镇黄才 畈 村村落中部巷前部,东经114°26′10.1″,北纬31°22′30.3″,海拔56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深一进 , 为一厅2厢,前有一天井,天井南侧山墙上开门与外联通,布瓦铺盖,面积106平方。

1932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由于张国焘执行“左倾”错误而一再受挫,10月上旬,红四方面军主力运动到河口县一带,红二十五军 军部即驻于 此地,军长 蔡申熙亦居于 此。9日,蔡申熙在黄才 畈 东南之仙人洞阵地负重伤,抬至此地后光荣牺牲,遗体安葬于此湾背后的山上。

1959年春,蔡申熙的夫人曾广澜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她向总理提出希望能在蔡申 熙 烈士的埋葬地点树一块纪念碑,将烈士生前的主要革命事迹刻上去,供后人瞻仰。这封信经周总理圈阅后,由内务部转给湖北省民政厅。此时,红安县烈士祠(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前身)在董必武的直接关怀下建成,当时的湖北省民政厅副厅长、红安籍老红军郑 维孝从 省城赶回家乡参加烈士祠的落成典礼。典礼结束后,郑厅长将这封信的内容转达给红安县的负责同志,要求红安县尽快落实此事,同时,提出黄才 畈 比较偏僻,如果能将其迁葬至烈士祠后的 锞 子山上,就会方 便更多的人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红安县委经过反复慎重的讨论研究,决定将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和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两位烈士的遗骸迁至红安县烈士祠。1962年5月,董必武三度回故乡时,应红安县委领导的请求,还亲自为两位烈士墓题写碑名。1963年清明,红安县民政局干部易有元前往黄才 畈 东门岗将蔡申 熙 烈士的遗骸迁至烈士祠后的 锞 子山,并于15日举行了隆重的烈士遗骨安放仪式。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高主任:18186325345
  • 联络部:0713-5207326
  • 培训中心:0713-5207236
  • 邮    箱:hbdbs@qq.com
  • 微    信: